对农村巡察应该怎么搞?发现并推动解决哪些问题才能让群众满意?2023年3月,市委巡视办对村巡察蹲点调研组的同志拿起调查研究这把“金钥匙”,收拾行装、背起背包,带着如何做好高质量对村巡察工作的问题深入西青区、蓟州区乡间地头,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,问计于群众、问计于实践。
脚踩泥土捉“活鱼”
春寒料峭,乍暖还寒。初春的空气,带着丝丝凉意,但调研组同志们的心是火热的,从进驻的那天起,就马不停蹄投入调研。一路上,他们走乡间路、串老乡门、聊百家常,为的就是听听真话、看看实情,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,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。
在蓟州区,罗庄子镇党委书记李鹏岳谈起巡察工作深有感触:“过去,杨家峪和王庄两个村中间有条路,一到雨季臭水就往上返,因各种原因多年未解决,村里的老百姓意见很大,巡察帮我们促成了问题解决。”东施古镇西蔡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启明着眼群众切身利益说道:“新一轮巡察,希望更聚焦乡村振兴,更好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地见效。”
在西青区,辛口镇宣家院村赶集的李大婶说:“希望巡察组不要光坐在村委会里看材料,多到我们家里来拉拉家常,多听听老百姓的话。”大寺镇倪黄庄村的王大姐告诉调研组:“希望村里多给老百姓谋福利,这是老百姓共同的心声。”也有村民反映问题:“村里有很多农业大棚闲置,大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你们巡察组能不能推一推,尽快盘活利用起来,也好增加村民的收入。”
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朴实语言,是群众心声的真实表达,是百姓利益的真实体现,是蕴含着急难愁盼的第一手材料。这一路上,调研组成员走在田间泥土里、坐在老百姓炕头上,认真倾听每句话,无论是表扬、肯定还是牢骚、批评,都逐一记录在册,以问题为“网”,捕获基层“活鱼”。
找准症结谋“良策”
满满三周时间,调研组走访了82个村、354户,整理出了近12万字的一手素材,每个字都令人感到重如黄金,这里面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、真情实感,蕴含着解开对村巡察工作难题的“密码”。
收集素材,只是完成了第一步。要想收获调研成果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从乡村回到机关,调研组的同志们一遍遍梳理思路、寻求对策。对村巡察该怎么分类,巡察队伍该怎么组建,监督重点该怎么调整,急难愁盼该怎么回应,乡村振兴该怎么破局……大家有共识、有争议,有交流、有碰撞,既定的方案一次次推倒又重来,目标只有一个:把问题找准、把原因说透、把对策提实。
解剖“麻雀”,精准“开方”。调研组以“给老百姓帮忙不添乱、办事不添堵”为总体思路,在一场场座谈、一轮轮交流、一次次论证中得出务实管用的“良策”,初步形成了对村巡察的方法路径。
颗粒归仓保“丰收”
收获是美好的,但过程是艰辛的。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,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,就像稻谷脱粒,只有全部归仓,才算丰收圆满。
这期间,调研组的同志们始终带着“老百姓过得好,在感谢谁?老百姓过得差,在埋怨谁?”这个问题起草调研报告,将“民心”这条主线贯穿报告全文,脉络越来越清晰、逻辑越来越严谨、概念越来越准确。
文章不厌百回改,反复推敲佳句来。经过日夜打磨、反复推敲、几易其稿,一串串文字就像一颗颗稻粒,在大家的笔下逐渐变得晶莹剔透,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摆上了桌案。
这份长达3万余字的报告,既有对问题的总结,也有对原因的剖析;既有对宏观的展望,又有对方法的研究。功不唐捐,未来可期,一个月的蹲点调研,体察了实情、找准了问题、收获了民智,为推动我市对村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